close
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,才知道什麼是擁有。

十六年前,他在他的擁抱之下畢業。那離別的熱情擁抱闊別了十六年,但是重逢的時候不再是年輕的活力,不再是無限的憧憬,他在社會的歷練下掙扎了現實的羈絆。
十六年後,他與他在分離之後再遇。但他已不是壯年,歷經幾度歲月流逝,他的身體受到ALS的摧殘,他像個風中殘燭,他只能在最後的燈燭下授完這最後的教誨。
故友久別重逢,不亦樂乎?但是巧合與命運的交集下,他們卻如此的再相遇。或喜或悲,在那14個星期二,轉輪淡淡的譜出了生命的意義與真理。生命的無時無刻都是一場真切的教育,但是誰能對生命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悟?失去的時候,宣告要失去的時候,開始發現重要的時候,即使是最後的掙扎,也要無怨無悔。
於是,那最後的14堂星期二的課,悄悄的開課了。

宣告死刑,沒有多少人能夠坦然的面對,死亡對太多人而言,是最恐怖的夢魘。餘光,是要在嘆息聲中日漸委靡不振,還是將最後的書頁,染上最美麗的色彩?墨瑞即將走完最後的路,他選擇留下一些經驗與智慧,傳授那與他過去似曾相識的門生;死亡,恐懼,衰老,貪婪,婚姻,家庭,社會,寬恕以及有意義的生命,流轉了那倒數的102張日曆,刻下了淺白但深刻的記號。
也許,當我們沈浸於眼前的活動,為的並不見的是有益的生存利得,只是一時腦咖的錯誤判斷,然而因為這美麗的錯誤,我們在名利的泥沼中沈淪,若不是一針心靈的刺痛,很難在眾人接醉中獨醒。
於是,在偶爾回憶的時候,後悔是心中唯一的清醒。
如果,後悔的時候,有能力將失去挽回,將失去化為最少的痛苦,那是一份值的感動的喝采。可惜,人生沒有太多的機會重來,我們只能在一些後悔中重蹈覆轍,在一點點的補救中自慰。尤其是走到了最後,回眸過去的滄浪,嘆息才會歷歷在目,在心中翻騰著,在腦中澎湃著。
墨瑞不希望米契爾如此,於是告訴他人生到了盡頭時的悸動。七十多年來的過去,告訴了他生命是什麼?生命最要緊的,並不是無盡的財產和響亮的名聲,並不是為了一些瑣碎雜事勞動奔波,是愛與分享,是學會愛人以及接受愛。不相愛,即如死滅。軀體可以銷融與失去,但生命不能死滅。
墨瑞看見了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脆弱與哀傷,他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,但他將那份依戀轉化為理智之後,他在洞悉人生中看見了清明與平靜。米契爾接收了墨瑞傳授的那份清明與平靜,他並未接近但深深體悟著死亡,並且藉由他的教練,更清楚的看到了這個世界,看清楚了人,與人生。
也許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一個人,教導我們如何看清生命,也許他已經出現,也許我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,而我們有意無意間從他身上學到,什麼是活著,什麼是死亡。不是非得傷痕累累才能悟出生活的道理,若我們懂得吸收前人將折磨與痛苦熬成的記憶,若我們懂得聆聽記憶在生命中輕呼著的教誨,若我們懂得思考如何愛人與付出擁有,若我們懂得,生命便美如夏花,在人生的旅途上綻放著,死亡便麗如秋葉,回歸大地繼續為新生命奉獻著。
當14堂課過去了,墨瑞靜靜的離開了那個教室,留下了不是無限的感傷與空虛,他仍然在米契爾的心中,傳授著那並未結束的,星期二的課;他仍然在許多人的心中,在這個世界上刻鏤下了無法泯滅的記憶。人生經驗,的的確確比許多真實的生活技藝要貼近生活,要逼近真實。然而文化的薰陶卻告訴我們那是多此一舉的抽象,讓大多數人沈沈浮浮於社會,翻不了身。墨瑞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,吐露了記憶的最後獨白,他不後悔,也讓他的學生,遠離後悔的煎熬。11月4日。他靜靜的走了,靜靜的離開他的親人。第15個星期二以及之後的每一個星期二,米契爾站在墨瑞的墓前,繼續那未完的課程。
那是墨瑞一生所教的最後一門課,每星期上課一次,每個星期二,以及任何一個時刻。地點在他家書房,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,不用教科書,課目叫做生命的意義,墨瑞用他的生命,用他的人生經驗來教。學生原本只有一人,現在已數不清了。課程不會結束。
課繼續在上,課目是生命的意義。

看完了這本書,心中有溫馨,也有感傷。溫馨的是,愛與溫情鎔鑄了生命的不朽。感傷的是,當今沈淪的社會中,有多少人能夠清醒?有多少人能夠冷靜的思考生命的意義?有誰能真切的形容,什麼是活著?

也許,
學會死亡,就學會活著。
因為,
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,才知道什麼是擁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oro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